当前位置: 首页>战略动向

国际社会集中力量,减少农场中的粮食损耗

日期:2013-06-24      作者: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Ertharin Cousin       来源:WFP网站
  

  每当我和粮食署项目受益人交流的时候,我都收获良多,学到了很多方法来抗击世界上最大的可解决难题——饥饿。最近,我在布基纳法索又再次和项目受益者进行了交谈,我十分欣喜地看到援助项目帮助当地人民加强了抗灾害的能力,他们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

  但是,我和布莱斯?孔波雷总统及其他政府官员探讨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该国种植的大部分粮食都被浪费了,甚至在粮食运离农场前就会发生损耗的现象。在布基纳法索,小型家庭农场生产的粮食占农业总产量的70%,所以收割后粮食的损耗削弱了脆弱的农民维持生计的能力,也同时削弱了该国的粮食供给能力。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情况也是如此,在生产期间最容易发生粮食损耗——包括粮食收割、加工和分发阶段都是粮食损耗。

  我们的兄弟机构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预计,世界上近1/3的粮食都在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浪费。但与此同时,全球有近8.7亿人忍受饥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下一餐将来自何处。

  在2050年前,我们希望为世界上90亿人提供粮食,而且要克服气候变化带来的供水和耕地紧缺困境,同时抵御极端天气对供粮造成的影响。我们的粮食经不起任何损耗或浪费。

  令人鼓舞的是,解决收割后粮食损耗的问题并不如想象中的困难。不同于解决其他挑战,应对粮食损耗问题,我们不需要科技突破或年复一年的高科技研究就可以实现。

  世界粮食计划署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的“当地采购,促进发展”项目已经实施了五年,旨在实践购粮新方法以促进小农粮食产量增长,提高粮食质量并以合理价格将粮食销售给可靠买家。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防止粮食损耗的能力。在“当地采购,促进发展”项目实施的20个国家中,防止收割后粮食损耗已经成为了项目核心内容。

  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尤其是小农阶层面临着很多收割后的粮食问题。如贮存措施匮乏而且急需完善,这意味着粮食很容易遭受害虫(如象鼻虫、田鼠等)的侵袭。再如,农民晾晒粮食的时候,一场阵雨就可能让他们的辛苦成果毁于一旦。这会导致粮食腐烂或粮食中滋生黄曲霉毒素,人类食用后就有患肝癌的风险。

  但是,如果农民能够得到适当的培训,结果就会大有不同。比如帮助农民提高预防黄曲霉毒素意识,为他们提供晒粮食的简易帆布及家用或公用的粮食贮存仓库等。迄今为止,超过19.3万的农民、农业技术人员、仓库管理员、以及中小型贸易商都参加了粮食署“当地采购,促进发展”项目的培训,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收割后管理能力以及保证粮食质量的能力。令我非常骄傲的是,平均有1/3的受训群众是女性——这是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实现平等的成果。

  项目成果十分可喜。相关培训帮助农民提高了粮食质量。“当地采购,促进发展”项目伊始,大多数农民组织对粮食质量一直缺乏关注。而今,即使粮食生产能力较差的农民,也能快速达到粮食署严格的粮食质量标准。因为质量不达标而被拒绝寄售的情况基本消失。

  培训的过程也激发了创新方法的出现。在危地马拉,“当地采购,促进发展”项目团队创造了“蓝盒子”——一个行李箱大小的移动实验室——其中装备有镍探头谷物检测仪、数字标尺、筛子、变压器、湿度传感器、粉碎机、电子时钟及黄曲霉毒素测试盒等。

  “当地采购,促进发展”项目员工及合作伙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奔赴偏远农村地区。利用“蓝盒子”进行培训意味着工作人员可以检测实地状况,尽早发现当地粮食生产中的问题。现在,农民越来越重视粮食质量和收割后粮食管理,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粮食质量,并且为粮食署或其他买主提供最合理的销售价格。

  解决收割后粮食损耗也能促进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我们和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农业发展发面紧密合作,确保在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为粮食署援助地区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灾后恢复及发展。然而,只有协调各方面因素,才能防止在粮食生产链中的粮食流失现象,拯救更多饥饿人口。

  各国政府应该在本国做出表率,在政策框架层面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杜绝在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浪费应是未来各国粮食政策的核心之一。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者都应该充分协调彼此的行动来支持农民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接触市场。

  社区领导也应该帮助该社区人民团结起来,提高防灾意识,防止玉米、稻米、豆类和其他庄稼受到损害。

  “当地采购,促进发展”项目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获得足够的支持,拥有丰富知识,我们就有可能防止穷困国家中的粮食流失,保证当地粮食安全。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需要更广泛和深入地分享相关经验,保证我们能应对挑战,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粮食援助。

相关附件: